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动态
坚持不懈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22-12-24  查看次数:
石家庄市是资源型缺水严重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量呈现衰减趋势,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扭转地下水超采局面,2015年我市开始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水利厅的正确指导下,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多措并举,狠抓落实,超采治理效果明显,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治理华北地下水“大漏斗”贡献石家庄力量。
一、打好“组合拳”,治理措施亮实招。强化重点领域节水,不断减少地下水开采,2015年至今,农业节水效率不断提高,累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201.4万亩,实施旱作雨养11.5万亩,推广谷子等抗旱品种230万亩,推广小麦抗旱品种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516万亩,小麦节水品种实现全覆盖。水源置换范围不断扩大,南水北调受水区,12个县450万城镇人口受益,361.33万农村人口喝上长江水,利用黄壁庄、八一等水库水源,实现农业灌溉水源置换面积15.07万亩。城市节水降损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命名我市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21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2%。
二、拧紧“水龙头”,取水管控施实策。结合我市用水实际和地下水压采现状,“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确立了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刚性约束指标,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以及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全部工业和服务业,具有专业管理机构的大型灌区和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取水井关停力度不断加强,2016年至今,累计依法关停取水井18819眼。2020年对全市取水井进行地毯式排查摸底,开展电子标识认证,15.3万眼取水井绑定了二维码,实现取水井“户口式”精准管理。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将符合条件的653个工业企业单位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管理范围,工业用水计量率达100%,其中年取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远程在线监控,农业灌溉机井采用以电折水计量,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100%。
三、谱就“新篇章”,治理成果显实效。2021年较2017年,全市浅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3.35米,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2.52米,今年第三季度,浅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3.2米,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1.99米,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全市地下水用水量由2015年的20.0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10.3亿立方米,占全市总供水量比例由72.6%下降到35.6%。按照省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范围划分,我市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减少443.1平方公里。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2018年至今,河道生态补水40.92亿立方米,实现了362公里河道生态复苏,水域面积达39平方公里,助力地下水位回升。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下一步,我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不松劲、再出发,坚持不懈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一是治理成果再巩固,对实施压采以来的一系列治理措施进行核查,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治理措施落实落地,效益持续发挥,全面巩固提升压采成效。二是治理措施再细化,坚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目前已组织相关县(市、区)谋划了2023-2025年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和高效节水灌溉等治理措施,估算投资5.16亿元,预计可形成地下水压采量0.33亿立方米以上。三是治理手段再创新,开展地下水管控综合技术研究,通过识别对地下水位变化产生关键影响的用水行为,实现以县域为单位,水位指导水量双控的精细化管控方法,提高地下水资源的管控效果,保证地下水压采工作科学、合理、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