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要闻
《节水中国行》之见闻篇--节水灌溉暖人心
发布时间:2007-06-15  查看次数: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农村报道》2007年5月30日播出
  记者:王慧 刘媛

  [出流水声,压混:
  王:听众朋友您好,我是王慧。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目前农业用水量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64%以上,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却只有45%左右。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必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才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不久,我和同事刘媛兵分两路,参加了水利部举办的"节水中国行"采访活动。今天我把刘媛也请到了演播室,稍后我们就给您介绍一下在这次采访当中的所见所闻。
  [片花:
  男: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
  他们用粮食养育人民,
  《中国农村报道》关爱农民,关注三农。
  王:刘媛你好。
  刘:你好王慧,听众朋友大家好。
  王:这次采访活动你主要到的是四川、陕西以及宁夏等西部地区。咱们都知道,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非常缺水的,因此水对那里的人们来说显得更加宝贵。那在这次采访当中,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刘:我的感受是,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业的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最近几年的旱情直接触动了各地的节水建设,一些地方已经在向来比较薄弱的节水农业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这次我到了四川、陕西等省,这方面感受还是很深的。
  王:对于你说的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这次主要是到了山东、山西、河南等几个省,所到之处,农民们都表示,通过农业节水工程,调整了产业结构,同时收入也增加了。另外还有些地方的农民对我们说,通过一系列的节水措施,化解了干群矛盾,邻里纠纷也少了,富裕下来的钱用来搞新村建设,乡风也文明了。山东招远市蚕庄镇前孙家村村民孙国忠更是激动地告诉我们,农业节水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情--
  [出录音
  "通过我们水利工程的建设,现在我们所有的土地,全部都能浇到水。节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造福于民,是一件大好事。"
  录音完
  刘:看来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农业节水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真的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没错。但是咱们所说的这个节水并不是简单地减少用水量或者是限制用水。在这次采访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就谈到,现在我们所提倡的节水 就是要更科学地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水资源。
  刘:对,也就是说用最少的水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既节水,又增效。
  王:刘媛你说得没错。那在这次采访当中,你一定也看到了不少先进的节水方法或者是有一些好的经验吧。
  刘:那当然了。比如我们在四川东风渠采访的时候,东风渠管理处党委书记何三怡就告诉我们,经过水利工程近年的改造,节水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去年,四川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是水利工程灌区却出现了丰收的喜人景象。
  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他们主要是通过计量用水,节水改造,取水口的改造来进行农业节水的。东风渠的分水口有1千多个,目前改造的只有600多个,但就是这600多个分水口节水的效果就不得了。只有通过这种改造,计划开水时才能执行,否则没有水就没有办法执行。这样可以把水输送到最干旱的地区,如果农业灌溉水已经够了,不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把水储存到水库,水塘。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就可以使整个灌区均衡受益,这样就抵御了去年的干旱。四川陴县农民杨崇青告诉我们,他们是旱也旱不着,涝也涝不着--
  [出录音:
  "我们这里是旱涝保收。水源也好,一亩地能有4、5千元的收入。"
  录音完
  王:刘媛,这次你还到了陕西省,陕西是属于西部比较缺水的地区,他们在节水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呢?
  刘:结束了四川的采访,我们马上赶到了旱情持续发展的陕西省。自今年4月上旬以来,陕西各地平均气温普遍偏高,但降水量却明显减少,这就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封家村的庄稼地里看到的仍然是一副喜人景象。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穗粒粒都非常饱满,麦田边每隔一段就有一条U形渠,直达地里。过去是T形渠,现在的U形渠更节水。村民封双成高兴地告诉我们,自打末级渠道改造以后,他原来灌一亩地需要80分钟,现在25分钟就可以了,每亩地能省4到5块钱。
  [出录音:
  "现在水一放,哗哗就流出来了。非常简单,非常快,节省了不少时间。钱也省了不少。"
  录音完]
  王:那这个末级渠道改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就是说这个地方这么缺水,有限的水放出来以后,可能不等到了距离比较远的农田,就蒸发了,或者渗露了,或者前面的地浇完后到后面根本就没有水了。通过这种末级渠系的改造,通过计量用水,统一放水,可以保证需要用水的时候水就可以直接灌溉到农田,就是我们说的农渠、毛渠,一直把水引到农民的地里面。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润锁说,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农业节水是基础--
  [出录音: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变,水利是农业的基础,节水又是水利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走节水的路子。"
  录音完]
  [片花:
  男: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
  他们用粮食养育人民,
  《中国农村报道》关爱农民,关注三农。
  刘:王慧,你采访的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那里经济基础和条件相对较好,在节水灌溉方面的做法是不是会更先进一些?
  王:我觉得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节水方面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特色的。比如我在山东烟台地区的招远和蓬莱市看到,当地的水资源紧缺而经济又比较发达,因此他们就确立了"以龙头基地和农业园区为重点,发展现代灌水技术,推动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发展"的思路。像蓬莱市的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吸引了大批葡萄酒企业在此建成葡萄种植基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采用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成为各葡萄酒企业种植基地最有效、最可靠的灌溉方式。依靠这些葡萄酒企业的种植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基地型节水工程,成为了蓬莱市节水灌溉的一大亮点。蓬莱南王山谷有限公司基地建设部副经理杨逢光就说,农民搞节水,还是需要政府或者企业来扶持的--
  [出录音:
  "农民现在虽然富裕了,但是搞节水还是缺乏资金,就需要有人来扶持他,这样才能搞好节水工作。"
  录音完]
  王:南王街道磕刘村村民付宪斌说,有企业的帮助,他们确实和从前不一样了--
  [出录音:
  "现在这个水管完全在地头上,不浪费水。开开闸门以后就可以放,放完以后关上就行了,特别方便。过去不行,过去农村搞水利建设资金不够,现在公司来了,完全都是另改造,根本跑不了水。"
  录音完]
  刘:王慧,这次你还到了山西,那山西省在节水方面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王:过去有一首歌唱得好:"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可是近几年的山西却被水资源的匮乏困绕着,目前山西已经成为北方地区地表水利用率最低的省份。在采访当中我们感受到,山西省从上到下,都对农业节水高度重视,并且也采取了一些先进的用水管理模式,来引导大家节约、合理地用水。比如清徐县,是山西省水利厅在"十五"期间确定的全省第一个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点。在清徐县小武村我们看到,田间地头都装有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机井收费控制器,原来呀,清徐县所有种地的农户在浇水的时候,都使用上了IC卡,像城市居民用电就要先买电一样,实行先交费充值,然后再刷卡浇地的用水新模式。清徐县小武村村委会副主任侯中喜就向我们介绍说--
  [出录音:
  "现在大大减少了农民的用水,提高了节水意识。农民持卡浇地,明白用水,农民消费明白,干部管理清白。"
  录音完]
  王:另外清徐县还有一套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可以在60分钟内完成对全县地下水位的监测,从而分析出地下水位的走势,为全县地下水的合理开采、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刘:这样一种用水计量控制监测体系我感觉还是挺新鲜的。好像在全国的农村地区还不多见。
  王:是呀,水利部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目前在全国,大概有十个左右的地区在使用这种先进的用水管理模式。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我在山西夹马口灌区还看到了另外一种水管理的模式叫"阳光工程"。
  刘:那你再给我们说一说这个"阳光工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王:这个阳光工程主要就是根据每条斗渠所负责灌溉的区域成立农民参与的基层水管组织--斗渠管理委员会,也就是农民用水协会,用水协会的职责就是配水到户,服务农民。农民在用水的时候实行"三公开"。也就是"水价、流量和配水时间"公开。而且他们还有农户用水账,每季度用水结束以后,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所以农户们对这个"阳光工程"都十分地满意和欢迎。夹马口灌区景家卓村村民蒋发展就这样对我说---
  [出录音:
  我不光代表我,还代表这片的老百姓,都感觉到阳光工程相当好。第一个是节水,人力投工少。过去浇个地可费工了。现在渠道都修到你的地头去了。你什么时候要,你浇你的,他浇他的,根本没有这些纠纷。"
  录音完]
  王:农户李龙运也告诉我们,实行用水三公开以后,他感到很公平。
  [出录音:
  "我一次用了多少水,一亩地用了多少水,都清清楚楚,心里很明白。"
  录音完]
  刘:看来,只要是为农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农民们就会感到非常高兴。
  王:是这样的。好的刘媛,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儿。谢谢你。听众朋友,今天我们在节目当中给您介绍了各地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对您那里的农业生产会有所帮助。在明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还将邀请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就农业节水方面的话题继续与您探讨,欢迎明天到时候收听。